很多南方人的塑料普通话自成体系,南方人是怎么一开口就暴露地域属性的呢?总的来说,他们的口音问题出在四个方面。
一,前后鼻音不分。
二,f、h不分。
三,平翘舌不分。
四,边鼻音n、l不分。比如浙江人是一号的典型。广东人是三号的典型。一加四是四川、湖南人。一二三四全中的则是福建人。
先来说说前后鼻音不分。在包邮地区的江浙沪人民眼里,前后鼻音是一种反人类的存在。因为在吴语区方言中,根本没有前后鼻音的分别。比如,《如懿传》中周迅的普通话就被吐槽不分前后鼻音。因为她是浙江衢州人,所以会闹出这样的错误毫不奇怪。而云贵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区,直接把in和en的n都省略了。例如年字n-i-a-n-2,在成都话中就读作n-i-3。
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?因为汉语音节的各部分发音有强有弱,对于敢爱敢恨的云贵川人士而言。音量越高,意味着情感越强烈,所以他们会把音量较弱的辅音韵尾去掉,增强情感效果。
二,f、h不分。福建人在前后鼻音上也做的不好,但他们最大的问题是f、h不分。闽语号称汉语活化石,基本上和唐代以前的官方语言同步,而唐代以前的标准音里没有-f。因此在发音困难的情况下,福建人自然而然选择-h声母代替。“飞机飞过,变成灰机灰过”也就不奇怪了。其实现在的普通话里也保留了许多没有-f声母的单词。比如阿房宫的房(pang)字。福建人除了f、h不分之外。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平翘舌不分。而卷舌音对于广东人来说,也是一个大问题。
展开全文
三,平翘舌不分。广东人不发卷舌音是有历史根源的。古时候,汉人的语言没有平翘舌之分。主要靠九个音调来保证读音的差异。粤语作为古汉语的一支,也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,因此一句平平无奇的普通话,用粤语念很可能会出现抑扬顿挫、九转回肠的效果。宋代之后,中原频繁受到北方少数民族侵扰,汉语开始胡话,主要表现就是音调减少。为了避免过多的同音字影响到交流,只好把z、c、s这三个声母发卷舌音成为zh、ch、sh。而广东战乱很少,基本不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,自然也不发卷舌音。
四,边鼻音n、l不分。至于n、l不分,是南方大部分地区的通病。在普通话里,n、l是两个独立的音素,不同的音位。而在一些汉语方言中,n、l是一个音位。而且南方n、l混淆的情况也不一样。一项2015年的研究显示,香港人几乎都会把n发成l。而武汉人则把l通通发成n。所以在武汉唱《团结就是力量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,因为本地人很有可能把你带跑偏。还有一种自由变体的发音,想怎么读就怎么读。其中的翘楚就是四川乐山话。乐山话中一个字既可以读n、也可以读l,甚至还可以读介于n、l之间的音,这完全看你的心情。更有意思的是,n、l不分是会传染的。湖南人变成弗兰人,也是最近60年才有的事。1943年,在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报告里,湖南人还是分得清n、l的。然而到了1993年,n、l已经开始混用。大概是因为n、l不分的说话方式实在太爽了,所以一旦出现,就很难扭转回来。当然有一部分南方人是能说好普通话的,只是没有动力学。比如,天天喊着锅锅瓢瓢铲铲的川渝人。他们的方言本身就属于北方方言体系,主体来自于江淮官话黄孝片,按理是能讲好普通话的。
今日编辑| 张逵
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